禮儀百科
殯葬禮儀

一場與過去文化的對話,淺談那些失傳的喪葬古禮

台灣的治喪習俗包括「拼廳」、「報喪」等儀式,象徵對亡者的尊敬與對生命的珍惜。儘管隨著現代化有些簡化,這些傳統仍深刻影響當代殯葬文化。

喪事,無論在任何文化中,都是一個充滿尊重與儀式的過程。在台灣,傳統的治喪儀式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細膩的禮節。這些習俗,不僅是對亡者的尊重,也是對生者的一種文化與心靈的提醒。隨著時代變遷,許多習俗或許已經逐漸消失,但它們依然深深影響著現代的生活方式。今天,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些傳統的治喪習俗,並一起解開這些古老儀式中的謎團。

一場與過去文化的對話,淺談那些失傳的喪葬古禮_內文.jpg

治喪前的準備:拼廳與搬舖

在過去,當親人即將過世時,家中會進行一項名為「拼廳」的儀式。所謂「拼廳」,是指將家中正中央供奉神明與祖先的廳堂清理出適當的空間,並將臥床的病人移至這個區域,等待其善終。這樣做有兩個目的,一是讓亡者在臨終時能夠得到平靜的環境,二是將死者與生者分開,避免家中其他成員受到煞氣的影響。一旦亡者氣絕後,便會立即用水被蓋住遺體,並以布幔圍繞停屍處,這樣不僅有美觀的效果,也能避免外人見到遺體後產生恐懼感。

示喪與報喪:文化背後的深意

家中若有親人過世,依照傳統的禮俗,必須在門扉半掩的情況下,並用白布圍住死者的床鋪或放置在大門口的區域。此外,家中還會在大門上貼上白紙,上面寫著「喪中」或其他類似的字樣,以示外人知悉家中有喪事。

另一項重要的儀式是「報喪」,這是指在親人過世後,親近的親戚必須前往亡者的娘家或家族的長輩家報喪。這一習俗源自古時候女權不彰的背景,當時的女性若在丈夫家遭遇不幸過世,娘家有權力前來查看並確認遺體,防止冤屈。如今,這項儀式已經演變成了向父母或長輩報告喪事的一種方式,通常以電話或其他方式通知。

乞水與接板:一系列的儀式

在亡者的遺體尚未入殮之前,家屬會進行「乞水」的儀式,這是請求來自大自然的潔水,用以為死者沐浴。這項儀式通常會去到附近的溪流,並向水神乞求清水。傳統的做法會使用硬幣來擲筊,確認是否可以取水。現代社會中,這項儀式逐漸被便利商店購買瓶裝水所取代,但儀式背後的精神仍然延續著:它象徵著清潔與洗滌。

另一項與亡者有關的儀式是「接板」,即是家人前往喪家接棺木。傳統上,棺木需要送到喪家,而家屬必須將一袋白米和一個桶箍放在棺木上,這些物品有著特別的寓意。白米是用來壓制新棺帶來的不吉利氣息,而桶箍則象徵著家族的團結,意喻著家人要像圓形的桶箍一樣,彼此支持、凝聚。

棺內物品:昔日與今時的差異

傳統上,棺木中會放入各式各樣的物品,這些物品不僅是為了陪伴亡者,也有著強烈的象徵意義。包括庫錢、屍枕、桃枝、過山褲、熟雞蛋等。桃枝或柳枝,則有驅邪的功能,為亡者的靈魂引路。現今,隨著時代變遷,這些傳統物品逐漸被簡化,甚至會根據風俗的不同而有所變化。許多人已不再使用桃枝和柳枝,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物品,如衛生紙、木屑等。

割鬮:神秘的終極儀式

「割鬮」是台灣殯葬習俗中的一項神秘儀式,通常在入殮之前進行。這個儀式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亡者與生者之間的聯系徹底斷開。儀式過程中,家屬會在亡者身上綁上一條麻繩,並依序將麻繩剪斷,象徵斷絕一切的聯繫。這項儀式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,並且包含了許多道教的元素。儀式中的道士會唸誦吉祥話,並用香火及銀紙進行祈福,這樣的儀式旨在為亡者消災解厄。

喪後的儀式:掛紅與洗淨

喪事結束後,傳統上還會進行一項稱為「掛紅」的儀式。家人會在四周貼上紅紙,以驅趕不祥的氣息。隨著喪事的告一段落,會有僧道前來為鄰居進行洗淨儀式,這是一種心靈的清潔和安撫。僧道會將紅紙撕去,並撒上淨水,之後改貼「淨符」,以此消除不潔的氣息,並祈求大家的安寧。


台灣的治喪習俗,從拼廳、報喪到乞水、接板,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對亡者的尊敬和對生活的深刻理解。雖然隨著現代化的進程,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消失或被簡化,但這些習俗所承載的文化意涵,依然深深影響著現代的殯葬文化。這些古老的儀式,無論是否仍被遵循,都讓我們對過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有了更多的反思與敬畏。


金麟生命為家屬分憂解勞
如有任何其他問題您也可以與金麟生命禮儀服務團隊聯繫。
金麟生命會用心陪伴,就如同家人般溫暖,與您一起送別親人最終一程,讓親人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,尊嚴體面、放心遠行。

如有任何殯葬服務需求,歡迎撥打服務專線
24小時免費|禮儀服務專線:0800-555-186
金麟生命禮儀團隊,提供您專業又暖心的服務

金麟生命 全省服務據點


百科分類
按鈕-電話
按鈕-Line